一、

(一)

1.      捕、補、哺、鋪、圃

2.      嬴、羸、贏、瀛

3.      繽、檳、濱、殯、儐、擯

4.      ㄧㄢˇ、ㄧㄢˊ、ㄧㄢˋ

5.      ㄙˋ、ㄕˊ、ㄧˋ

6.      ㄓㄨㄛˊ、ㄓㄨˋ、ㄓㄠˊ、ㄓㄠ

7.      ㄊㄧㄠˊ、ㄏㄨㄢˊ ㄅㄧㄣˋ、ㄐㄧˋ、ㄇㄠˊ

8.      ㄧㄠ、ㄧㄠˋ、ㄧㄠˋ

9.      ㄨㄢˋ、ㄨㄢˋ、ㄨㄢˇ、ㄨㄢ

10.  ㄧˋ、ㄧˋ、ㄓ、ㄓˇ

(二)

1.      就、方便、形容腹部肥滿

2.      通行,通過、通達、透徹,徹底

3.      則,就、竟然

4.      先前、歸趨、將近,接近

5.      尋找、不久

二、

1.ˇ

三、

1.15歲 2.15歲 3.16歲 4.20歲 5.30歲 6.40歲 7.50歲 8.60歲 9.70歲 10.80―90

四、

(一)

1.忘路之遠近 2.遂迷不復得路 3.欲窮其林 4.落英繽紛 5.便要還家 6.見漁人 7.高尚士也 8.咸來問訊 9.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10.未果,尋病終

(二)

1.ü  5.ü  8.ü  10.ü  11.ü

五、語文表達進階

(一)成俗語練習

1.Q  2.B  3.E  4.G  5.I  6.L  7.J  8.N  9.K  10.O  11.M  12.H  13.P  14.F  15.C  16.D  17.A

(二)

1.D  2.D

解析

一、

()

2.(2)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

3.(3)四海之內。

4.(2)形容山岩峰巒重疊。

(3)釅:濃厚。

7.(2)形容婦女的頭髮非常好看;或形容頭髮蓬鬆散亂。

(3)寬大的衣袖,高聳的髮髻。用以形容風俗奢蕩、豪華。

8.(3)從繁雜的事物中,選取重點。

(二)

1.(3)形容肚子很大的樣子。便,音  ㄆㄧㄢˊ。

2.(3)韓愈 師說。

4.(3)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閒話。

二、

1.皆為對偶

2.頂針/回文

3.轉品(動詞轉形容詞)/形容詞

4.前者是借代。「黃髮」借指老人;「垂髫」借指兒童。

三、

(一)

1.          及笄:笄,髮簪。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後世遂稱女子適婚年齡為「及笄」。

2.          束髮:成童的年齡。志學之年:語本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指立志專心求學。舊時以十五歲為志學之年。

3.          瓜字初分: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二個八字,隱有二八一十六的意思,故以此比喻女子十六歲。

4.          弱冠: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加冠,稱為「弱冠」。禮記 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5.          壯室之秋:室,娶妻。秋,時候。壯室之秋指三十歲。古代認為三十歲是娶妻的適當年齡。

6.          強仕之年:男子四十歲時,智力正強,志氣堅定,可以出仕。語本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

7.          艾服之年:年五十則可做官從政。語本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後指五十歲。

8.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的年紀。杖鄉之年:周禮:「六十歲可以持杖到鄉中行走。」

9.          古稀高齡、古稀之年:語本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一:「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指人七十歲。
致事之年、懸車之年:懸車,把車子掛起來,指辭官退隱。懸車之年指官員告老引退的年齡,通常為七十歲。
從心之年: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0.      耄耋之年: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四、

()

2.冬天  3.秋天  4.夏天  6.冬天  7.秋天  9.秋天  12.秋天

五、

(一)

(A)餘桃啗君:春秋時彌子瑕受衛君寵愛,將吃剩的桃子給衛君吃。衛君說:「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來彌子瑕的姿色衰退,不再受寵,得罪衛君,衛君說:「嘗啖我以餘桃」。彌子瑕的行為沒有什麼改變,以前受到稱讚,後來卻受到罪過,全是因為對方愛憎的心理不同。典出韓非子說難。後以餘桃指男色。餘桃啗君比喻愛憎喜怒無常。

(D)夭桃襛李:豔麗、茂盛的桃李。語本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華如桃李。」比喻新嫁娘容貌美麗。多用為祝人嫁娶之詞。亦作「夭桃穠李」。

(H)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受蟲咬而枯死,用以諷刺兄弟間不能互助互愛。典出宋書卷二十一樂志三:「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後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I)桃灼呈祥:桃灼,比喻女子婚姻及時。桃灼呈祥,語本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後用以為祝賀人家女兒出嫁時所用的賀辭。

(P)二桃殺三士: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後三人因此而自殺。典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後比喻運用計謀殺人。

(二)

語譯:

秦的暴虐擾亂了天下正常的綱紀,賢者紛紛避開擾亂的世界。在黃、綺等四賢到商山避秦的時候,桃花源中的人也離開了秦政統治的社會。這些人的蹤跡逐漸湮沒,來桃花源的路徑也荒廢了。大家互相努力耕種,太陽下山,便回家休息。桑竹茂盛成蔭,五穀隨著時令種植。春天養蠶,便收得繭絲,秋天莊稼成熟收穫,也不用交王稅。荒路被草木掩蔽,阻礙與外界的交通,只有村裡的雞狗,互相的鳴吠著。祭祀尚用古代的儀式,衣裳沒有新製的式樣。兒童天真活潑的唱歌,老人高高興興的到處遊玩。從草盛就知道和暖的春天來了,看到樹木的凋謝就知道是風緊的冬天;雖然沒有年歲時間的記載,但四季自成一年,生活就過得很快樂,哪裡用得到什麼智慧呢?桃花源中人奇異的蹤跡,已經隱蔽了五百年,如今卻顯露出這個仙境。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與澆薄的世俗完全不同,所以這種仙境一出現之後,便立即又深深地隱蔽起來。試問世俗之士,怎能測知世外桃源的事情?我要乘著輕風高飛,去找尋與我志意相合的人。

1.(D)和「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相應。

2.(D)桃花源記並未反映此種思想,這是詩與記不同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educa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