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一選擇題
1.(A) 2.(B) 3.(A) 4.(C) 5.(B) 6.(D) 7.(C) 8.(D) 9.(B) 10.(C) 11.(D) 12.(B) 13.(C) 14.(A) 15.(B) 16.(D) 17.(A) 18.(D) 19.(C) 20.(B)
二、多重選擇題
1.(CE) 2.(AE) 3.(BCD) 4.(ABD) 5.(ABCD) 6.(AE) 7.(BC) 8.(AC) 9.(ABDE) 10.(CDE)
【解析】
一、單一選擇題
1. (B)便佞,音ㄆㄧㄢˊ ㄋㄧㄥˋ (C)廋,藏匿 (D)放,音ㄈㄤˇ,依、依據。
3. (A)語出司馬遷 史記 李將軍列傳。桃、李不會說話,但其花果吸引人們在下面踩出了一條路。比喻做人只要懷誠信之心,無需自誇自讚,便可獲得他人的信任擁護。
9. (C)形容多嘴多舌,令人生厭 (D)過分矯飾,故意做作。
11. (D)喻除去壞人,獎勵好人。
13. (D)即對待別人求全責備,要求自己寬鬆一些。
16. (A)不該說話,卻先說了,叫做急躁。此乃孔子告誡人於侍奉君子時,言當得宜 (C)整日群集一處,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以為善啊。此孔子論朋友相處,言應及義 (E)小人求學,耳朵聽了,口裡說說,不過出入於口耳四寸之間罷了,對於七尺之軀,又有何補益。語出荀子 勸學。
19. (A)便佞之人 (B)(D)善柔之人。
二、多重選擇題
1. (A)應諾之辭,猶「是的」 (B)只、僅 (C)(E)語首助詞,無義 (D)是。
2. (B)塗,通「途」 (C)善於擺威儀、作姿態,而不正直的人 (D)指行為的表現、做事的情形等。
3. (A)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C)捕捉風和影子。風、影均比喻虛空不實之事 (D)戰國時齊國東部田野鄉下人的話,泛指俚俗傳說,不可實信 (E)形容互不信 任,彼此欺騙。
4. (A)景行行止:偉大高明的德行,是我們所要效法的 (B)耳食之談:指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話 (C)數典忘祖:比喻一個人不明白歷史,忘記了祖先的功業 (D)指彼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極親密的朋友 (E)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的過錯/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5. (E)恭、寬、信、敏、惠。
6. (A)同一聲氣者,亦即志趣相同者,互相呼應 (B)災禍、幸福的到來並無定數,都是人所自取 (C)說明有其因必得其果 (D)比喻環境對人影響很大,可以移易其性情 (E)物或人因同類而聚集一起。
8. (B)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D)此乃孟子告訴公孫丑知言之效 (E)此孔子教人謹言力行。
9. (C)為曾子所言。
10. (A)語出舊約全書。喻進行報復時,針鋒相對,毫不退讓 (B)語出孟子 盡心下。指具有忠信美名,而無其實的鄉愿 (C)(D)語出大學 (E)語出韓詩外傳,三者皆有推己及人(恕)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