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一選擇題
1.(D) 2.(D) 3.(D) 4.(A) 5.(B) 6.(D) 7.(C) 8.(D) 9.(B) 10.(D)
二、多重選擇題
11.(B)(C)(D)(E) 12.(B)(D)(E) 13.(A)(B) 14.(B)(E) 15.(A)(C)(D)(E)
三、非選擇題
(一)1.近 2.人如果沒有仁心 3.畏懼 4.急切 5.抒寄哀怨
(二)1.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2.陳亢問孔鯉是否聽過孔子特別的教誨,孔鯉坦然以對,說明只聽過「學詩」、「學禮」這二件事。孔子認為詩、禮重要,故要求兒子學詩、禮;然而孔子平日施教亦要求弟子學詩、禮,可見孔子對兒子、弟子的教育是一視同仁的。
【詳解】
一、單一選擇題
1.(A)ㄘㄨㄛ (B)ㄦˇ (C)ㄒㄧˇ。
2.(A)溶→鎔 (B)徂→俎 (C)淘→陶。
3.(D)意謂音樂對人的德行,最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功效,養成完美的人格。
5.(C)「斗筲之材」意謂德薄量淺的人。
9.題幹指在上位者 (A)指有德者。出自子路。語譯:君子容易侍奉,但難以討他喜歡 (B)指在上位者。出自顏淵。語譯:在位君子的德行像風;百姓庶民的德行像草;草被風一吹,一定隨風仆倒啊 (C)指有德者。出自季氏。語譯:君子有三項敬畏的事:敬畏天所賦予的正理,敬畏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 (D)指有德者。出自季氏。語譯:侍奉君子時,容易犯的三種過失:不該說話,卻搶著說話,叫做急躁;該他說話,卻又不說話,叫做隱瞞;不看清對方的臉色,而輕率發言,叫做睜眼瞎子。
二、多重選擇題
11.(A)為孔子讚美子貢之語 (B)出自子路。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語譯:孔子說:「讀了詩經三百首詩,授給他政事,不能夠把政事處理好。派他出使到各國去,不能單獨應對。雖然讀得多,又有什麼用呢?」
12.(A)恭而無禮則勞 (C)勇而無禮則亂。
13.(A)激問 (B)激問。出自陽貨。語譯:禮啊禮啊,難道只是指玉帛這些禮品嗎 (C)疑問 (D)疑問。出自季氏。語譯:陳亢問伯魚說:「你有聽過老師特別的教誨嗎?」 (E)提問。出自憲問。語譯:子貢說:「管仲不是個有仁德的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能為主人殉死,反而輔佐桓公。」
14.(A)代替 (B)容易 (C)治理 (D)改變 (E)容易。
15.(B)不學禮,無以立。出自季氏 (C)出自子路。語譯:在上位的人好禮,民眾不敢不恭敬。
三、非選擇題
(二)出自季氏。語譯:陳亢問伯魚說:「你有沒有聽過老師特別的教誨呢?」伯魚回答說:「沒有。我父親曾經單獨站在堂上,我很快的小步穿過庭院。我父親說:『你學過詩沒有?』我回答說:『沒有。』我父親說:『不學詩,就無法與人應對。』我離開後便去學詩。後來有一天,我父親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很快的小步穿過庭院。我父親說:『你學過禮沒有?』我回答說:『還沒有。』我父親說:『不學禮,不能在社會上立身。』我離開後便去學禮。我私下只聽過這兩件事。」陳亢離開後,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竟然知道三件事:知道學詩的重要,知道學禮的重要,又知道君子對自己兒子並不會偏私厚愛。」